发布日期:2024-10-14 14:01 点击次数:88
图片
发个微信朋友圈就像是在数字世界里开的一场小型展览,早上一杯精致的咖啡,午后一抹温柔的夕阳,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还有自己有感而发的文字,都能成为朋友圈里的“展品”。
图片
人是具有高度社会属性的生物。爱发微信朋友圈的人往往通过这一社交平台展现自我、寻求认同与连接,其心态多样且复杂。
例如,发布旅游照片的人可能倾向于通过分享独特体验来彰显生活品质与个性魅力,同时满足自我实现和社交比较的需求;
图片
在朋友圈晒孩子的人,则更多是在表达母性或父性光辉,记录成长瞬间,享受亲子间的温馨与幸福,也借此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增强情感纽带;
而发文字感悟的人,则可能是在进行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与表达,通过文字抒发情感、思考人生,寻求共鸣与理解……
但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不发朋友圈。
图片
你点开他们的朋友圈,一片空白,让人忍不住好奇:“他们到底在忙什么?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有的人说,要提防身边不发朋友圈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
有较强的个人边界
有一些人从来不发朋友圈,可能因为他们拥有较强的个人边界意识。在心理学中,个人边界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设定的界限。
图片
拥有清晰个人边界的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资源,避免在社交互动中感到不舒服或压力过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类人深知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可能带来隐私泄露、不必要的评价或误解,
因此,他们选择通过不发朋友圈来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域,确保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从而避免过度的社交暴露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或隐私风险。
图片
并且,一个人有适度的边界感是健康的,这类人往往更加独立、自主,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不轻易受外界影响。
如果身边有这类人,我们可能会感到对方不容易亲近,容易因为交流接触过少而对其产生“高冷”的印象。
但其实,这类人未必就是不好相处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类人从不发朋友圈就对其产生不必要的戒备心理。
图片
社交回避型人格
社交回避型人格,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非正常且病态的人格类型。
这种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的全面抑制行为,以及对自我能力的不足感和负性评价的极度敏感。
图片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描述,这种人格有以下一些特点:
(1)社交抑制: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避免与他人交往。
(2)能力不足感:对自我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在社交中表现笨拙。
(3)负性评价敏感:对他人可能的批评或拒绝高度敏感,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4)亲密关系困难: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来访者小赵就是一位典型的社交回避型人格者。
图片
他分享道:
“我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哪怕平常在微信上给别人发消息,也会反复斟酌字句,生怕引起他人的误解。并且平常需要社交的场合,我常一个人坐在角落,如果有人主动来找我讲话,我会感觉特别紧张。”小赵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无法自如地参与社交活动。
然而,有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则更加危险。
这类人不爱发朋友圈,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与人交往的困难,这种困难可能源于深层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不信任他人等。
这类人可能对他人抱有敌意,虽然平常少言寡语,一旦被激怒,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
吉林通化石悦军,一个平日里被视为“老实人”的屠夫,因屠宰费上涨和个体屠宰户李某的高收费及欺负。
长期积压的不满和愤怒情绪突然爆发,导致他在6天内连杀12人伤5人,酿成震惊全国的血案。
所以,不要欺负身边的老实人,也不要招惹那些平常沉默寡语的人,这类人一旦被逼急了,在极端压力下也可能走向极端。
图片
避免社会比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